公园里的珍稀鸟类
观察公园里的鸟类
公园里的珍稀鸟类尽情嬉戏
□通讯员胡娟 肖世波 全媒体记者童光辉 程备 文/摄
11月16日,又是一个常规巡护日。
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(简称汉江湿地)管理处湿地保护科科长陈伟带着高倍望远镜和无人机,驾车前往汉江大堤,对候鸟进行观测。
“候鸟从北往南飞,汉江一带湿地是它们的最佳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,植物繁茂,鱼虾丰饶。”陈伟说,成群结队的鸟儿来此觅食,场面甚是壮观。
据不完全统计,汉江湿地监测的鸟类有9目、28科、120余种,其中中华秋沙鸭、黑鹳、小天鹅、灰雁、灰鹤、小白额雁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多达28种,这里是全国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之一。
“黑科技”助力鸟类监测
谷城县城关镇江家洲村一组靠近汉江,在一处田地里,一座直径1米、高35米的仿生树塔直冲云霄。
陈伟介绍,这是专门用于监测鸟类的观测塔,充满“黑科技”,就像在空中布控了一张看不见的天网,时刻关注飞鸟的一举一动。
观测塔顶端安装了一个可360度旋转的高清摄像头,24小时不间断搜寻方圆2公里内的信息,只要有飞鸟闯入,摄像头就会记录下来。
观测塔旁边放置了一个数据储存机柜,摄像头捕获的飞鸟信息直接被保存到机柜里。
“怎么识别飞鸟的种类和特征呢?”记者好奇地问。
陈伟带着记者来到汉江湿地科研监测中心,打开智慧湿地综合管理平台操控系统,调取观测塔数据。记者看到,关于鸟类的各种信息经智能机器人分析后,以文字、图片、曲线图、柱状图、报表等形式呈现出来。
“系统里有各种鸟类的图片,通过大数据对比,抓拍到的飞鸟直接被归类,识别度相当高。”陈伟说,这些信息每日一汇总、每月一分析、每年一总结,是研究飞鸟种群、习性的重要参考依据。目前,整个汉江湿地分片设置了4座观测塔,操控系统与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监测网相连,实现了信息共享,为更好开展湿地生态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,一旦发现异常情况,可及时预警并处置。
齐参与守护绿色湿地
汉江湿地地处秦岭—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的东南段,境内有南河、北河两条支流,形成了总面积达2133.6公顷的湿地生态系统,湿地率为51.64%,动植物种类达667种,是候鸟栖息的“天堂”。
为了招待好这些“贵客”,让它们的迁徙生活不被打扰,汉江湿地发动社会力量,组建爱鸟志愿者队伍,共同守护鸟类家园。
谷城县城关镇格垒嘴村年轻干部周涛出生在汉江边,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非常清楚。他主动请缨,成为湿地巡护员,奔走在自己的责任区内。
11月7日上午,他在巡护时发现,汉江湿地水域有成片的飞鸟在嬉戏,便赶紧用手机拍下图片和视频,上传至湿地巡护工作群。经鉴定,这是一群野生鸬鹚,数量超500只,非常罕见。
“以前只看到过三五十只。此次数量这么多,说明汉江湿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,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。要不然,它们不会组团过来。”周涛乐呵呵地说。
如今,汉江湿地范围内的安家岗、后湖等9个村(社区)共同组建了一支湿地巡护员队伍,每人配备望远镜等专业设备,重点巡查鸟类分布、栖息、觅食等情况,对非法捕猎等行为及时制止并报警。
与此同时,谷城境内的几十名鸟类摄影爱好者也自发成立了护鸟小分队,为湿地工作者提供飞鸟图片,辅助研究相关数据。
“每年我都会来汉江湿地拍鸟,每年都有惊喜,鸟的种类和数量逐年攀升,让人很兴奋。”摄影爱好者何富芝说,她在各地拍鸟,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飞鸟,这是一种情怀。
多举措强化科普宣教
汉江湿地分生态保育区、生态恢复区、科普宣教区、合理利用区、管理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,发挥着涵养水源、净化水质、保护植被、防洪蓄水、调节气候、美化环境、科普教育、湿地研究、生态观光、休闲娱乐等公益性功能,不仅为鸟类生活提供重要场所,而且对保障中下游水源清洁、打造海绵城市具有重要意义。
如何实现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,让湿地公园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意空间?汉江湿地结合“生态美县”建设实际,大胆探索,闯出了一条“科普宣教共育生态文明”的新路子。汉江湿地以打造全省一流科普宣教中心为目标,在汉江湿地管理处一楼大厅建成870平方米的科普宣教中心,辅助建设了3000余平方米的动植物及湿地知识科普长廊。图片、展板、沙盘以及场景还原、声光电演示等多媒体技术,让湿地保护相关知识“活”了起来。11月12日,汉江湿地迎来一批学生讲解员,他们在展厅沉浸式感受汉江湿地魅力,加深了对湿地鸟类的认知,增强了生态环保意识。在世界湿地日、世界环境日、全国爱鸟周等重要节点,汉江湿地还开展公益科普活动,让更多人加入到湿地保护队伍中来,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。
“我们将以人民幸福为目标,主动担负起汉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重任,找准切入点,乘势发力,为大美谷城贡献湿地力量。”汉江湿地管理处党组书记、主任胡毅力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