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身于贵州贫困山区的苗族汉子龙景庆,仅有技校文凭,却当上“测井仪修专家”、全国技术能手,由他发明改进的测井设备,能从地下8000米深的油井发现油路,并绘制出误差在小数点后的精准油路图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,每年为国家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。2011年,将以龙景庆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提升为“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”。
20日,记者来到位于江汉油田的“国家级技能大师龙景庆工作室”。
11年测的井可穿透300座喜马拉雅山
测井工是干什么的?
20日上午,江汉平原杂花生树,草长莺飞,春光明媚,正坐在工作室整理技术资料的龙景庆告诉记者,一口井有没有油,能产多少油,在哪个层段出油,全靠测井工准确定位,测井工就是借助测井仪器绘制出精准油路的人。
油井分布在全世界各地,无论高山峡谷,戈壁荒漠,哪里发现油井,测井工就得到哪里去。
从2007年开始,龙景庆在野外小队干了11年,去过许多国家和地区,无论多么艰苦的地方都去过,11年他和同伴们测井的深度可以穿透300座喜马拉雅山。
那些年我国测井用的设备较差,声波仪串行干扰和误触发等问题时常困扰着施工,测井的成功率不足50%,测不准就得返工,“测向测向,测到天亮”是这一行业基层工人们的真实写照。
怎样才能改进设备,提高劳动效率,减轻测井工们的劳动强度呢?
龙景庆自觉地将这一难题揽到自己身上。
一个讲座看7遍 整理笔记14本
改善现代测井工人施工现状和命运不是一句空话,为实现这一理想就要学习和钻研。对只有技校文凭的龙景庆来说更是这样。
1991年中央教育台开播《数字电路讲座》,龙景庆从音像店搬回了成套的录放设备。《讲座》是在晚11点,连续3个月。白天干完活累得倒下就想睡,但这个节目必须看。3个月的《讲座》他全部录了下来,每一集要看至少7遍,14个笔记本记得满满的。
知识给赋予他创新的力量,针对老仪器scb5声波测井仪在施工作业中抗干扰能力差,受井眼影响大,测井曲线质量差等问题,他和班组成员一起对信号时序控制电路进行改进,2011年,龙景庆改造的jsc-801双侧向测井仪在多家油田获得应用,测井一次成功率由原来不足50%提高到96%以上,杜绝了施工返工的现象。
工人们评价改造后的仪器是“基线平稳,同步清晰,真正的傻瓜声波。”
龙景庆的同事们介绍,改进新仪器的那些日子,仅他收集整理的各类技术资料装满80张光盘。
设计的程序成实用教材
龙景庆由操作员当上了小队队长,把学到的知识也带到了生产一线。
节约工时、降低成本是技术工人终极目标,没有最节约,只有更节约。龙景庆不断改进。多年来,他结合生产实际完成的jd581多线仪器改造、wq853微球推靠器与wqj-114微球电子线路的嫁接、交流微球面板改为直流微球面板、双感应八侧向调校方法的改进等一项项绝活,在测井施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使测井时效与精度越来越高。
目前龙景庆研发的技术革新成果已先后有22项获得应用和推广。
龙景庆有句口头禅:“宁可自己麻烦百次,也不让小队返工一次。”要想少麻烦、不返工就必须多动脑筋多学习。龙景庆有个原则:“现场问题要在现场解决!”他一到现场,施工人员心里就踏实。“咱们的专家来了!”在工人的心目中他靠谱的专家。
为使测井仪器实现规范化管理,他带领同事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广泛收集资料,建立了测井仪修电子资料库,该库收集整理出油田全部常规测井仪的电路及相关参数,成为测井仪修工培训的实用教材,今后凡是测井中遇到什么问题,从这个库里一查就明白了。
为页岩气勘探开发做出贡献
为了让更多的人成才,江汉测井公司成立了以龙景庆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,2011年,工作室被国家人社部命名为“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”。
龙景庆带领工作室成员合力攻关,骨干成员张志华牵头开展的爬行器应用项目研究,8次打破中石化集团公司施工纪录,达到国内先进水平。
龙景庆参与完成的多级泵送桥塞射孔技术,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,在涪陵国家级页岩气产能示范区得到了广泛应用,为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做出了贡献。
(作者: 编辑:徐蕾)